化干戈为玉帛是什么意思?化干戈为玉帛的解释(出处)
成语词目
化干戈为玉帛
成语拼音
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
成语解释
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。
成语出处
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,诸侯背之,海外有狡心。禹知天下之叛也,乃坏城平池,散财物,焚甲兵,施之以德,海外宾服,四夷纳职,合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。”成语示例
三五十口子打手,经调人东说西说,便都喝碗茶,吃碗烂肉面,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。(老舍《茶馆》第一幕)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接龙:化干戈为玉帛 → 找不到合适的成语化干戈为玉帛造句
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矛盾时,我们是不依不饶呢,还是化干戈为玉帛呢?国家之间、民族之间都应摒弃前嫌,化干戈为玉帛,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。事实上,就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所披露的那样,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在乔贝河(赞比西河的一条支流)岛屿争端上已化干戈为玉帛,二者均接受了国际法院的仲裁。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压力、放松身体、化解生活的琐事和愤怒,它能化干戈为玉帛。我们一再妥协,试图找到一个和平的出路,与我们现在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。我们与堂兄弟多年不和,最后我们送给他们一张圣诞卡,算是化干戈为玉帛。我想你一定能找到个方法,跟迈克·思科菲尔德的女人化干戈为玉帛的。要从“心”著手,改造世界,化干戈为玉帛,令世界平安。百科解释
化干戈为玉帛成语出处最早出处穆姬闻晋侯将至,以太子罃,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。使以免服衰绖逆,且告曰:“上天降灾,使我两君匪以玉帛想见,而以兴戎。”(春秋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)衍生典故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,诸侯背之,海外有狡心。禹知天下之叛也,乃坏城平池,散财物,焚甲兵,施之以德,海外宾服,四夷纳职,合诸侯于涂山,执玉帛者万国。(西汉·刘安等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)后人根据以上典故概括出“化干戈为玉帛”这一成语。化干戈为玉帛成语故事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,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——夏朝的奠基者。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,据传为颛顼曾孙。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,来到中原。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(即中岳嵩山),叫崇伯,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。当时中原闹水灾,尧帝便叫鲧治水。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,号令很严,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,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“禅让制度”的地步。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、便命舜以“治水无状”的罪名,把鲧处死于羽山。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,舜又向尧推荐说:“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,继续治水。”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,因此,他“薄衣食,卑宫室”“声为律,身为度”“左准绳,右规矩”“疏九河,陂九泽”“度九山,开九州”,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人。他忠于职守,克勤克俭,身先士卒,埋头苦干,陆行乘车,水行乘船,泥行乘撬,山行穿履,亲自到治水第一线。为便于治水,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,即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。不仅如此,大禹还功成不居,好让不争,谦卑自律,责躬罪已,仁厚爱民。以前,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,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都纷纷离他而去;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,都虎视掐眈地等待着机会。大禹当上首领后,注意到这个情况,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,填平了护城河。不但如此,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,毁掉兵器,以道德来教化人民。大禹带领部下,因地制宜,教民众学种稻谷、种杂粮,发展农牧业生产。这时候天下安定,国富民强,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,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。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职,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。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,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。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,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。化干戈为玉帛成语寓意这则成语至少有以下三点启示:其一,就治国而言,最根本的是要施行德政,与民休息、藏富于民。所谓“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”(《管子·牧民》),为政者将民生问题解决好了,百姓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生乱,为政者也就无乱可防,“虽有甲兵无所陈之”(《老子·八十章》)。上述的道理其实很简单,然而,历史上重蹈夏鲧之覆辙的君主却不在少数,如秦始皇便是“废先王之道,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;隳名城,杀豪杰,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,销锋镝,铸以为金人十二,以弱天下之民”(贾谊《过秦论》),最终落得个二世而亡的下场。其二,就为人处世而言,机巧之心不能过重,要善于随顺物事之自然,以简驭繁。大禹在治国中,即善于顺民之性而为,因此能够得到诸侯百姓的拥护。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,大禹也是善于循地势之自然,疏而导之,使洪水随地势顺利入海。大禹的父亲夏鲧则不然,在治国中,不是首先考虑民性民生,而是先谋划着如何防民;在治水中,不是首先考虑水往低处流的本性,而是一味地去堵。机械之心盈于胸,徒逞私智,最终必然导致矛盾愈演愈烈,所谓“以汤沃沸,乱乃逾甚”。无论是对人,还是对事,多一分“纯白”,少一分机巧,多一分真诚,少一分诈伪,世间也就自然会多一分和谐,少一分纷争。其三,这则故事还涉及“海外”“四夷”,也即有关对外关系的描述。强调国与国之间应当以德服人,这对于反思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。在现时代,所谓“综合国力”,或者简言之,“力”与“利”成为左右国际关系的主要原则。只要有“利”可图,同时又有“力”,就可以以强欺弱,“德”或者“正义”仅仅沦落为一种堂而皇之的托词,降格为“利”与“力”的附庸和工具。正是因此,虽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的战争,但是各种局部性的战乱纷争却从未停止过。“干戈”不止,“德”或“正义”不立,和谐世界、大同治世就永远不可能被建立起来。就此而论,需要向古人汲取的智慧太多太多。化干戈为玉帛成语运用成文用法“化干戈为玉帛”比喻使战争化为和平。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,也作定语;多含褒义。运用示例现代·毛泽东《致陈公培》:“各方统一战线,深仗大力斡旋,对内则化干戈为玉帛,对外则求一致之抗战,争取民族革命战争与民主共和国之联系及其彻底胜利之前途。疾风劲草,愿共努力!”现代·老舍《茶馆》:“经调人东说西说,便都喝碗茶,吃碗烂肉面,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。”现代·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:“袁宫保派兄弟来的使命,是想劝都督化干戈为玉帛。”现代·王火《战争和人》(二)卷一:“中日两国,渊远流长,我总是希望两国之间能化干戈为玉帛。”现代·陈忠实《白鹿原》一二章:“他们品行端正与世无争童叟无欺,为邻里乡党排忧解难调解争执化干戈为玉帛,都是所在那一方乡村的人之楷模。”